引言
本期案例
那是一个火热的8月天,因销售部门反馈,某医院在入夏以来出现了多例异常凝血情况。于是我再次前往进行学术支援,尽管临床自查并未发现任何问题,但我知道这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原因。
到达医院后,首先查看了患者的治疗记录单,重点关注了抗凝剂量、干体重、脱水量、透析治疗凝血等级等一系列数据。同时,我也向主治医师了解了患者的服药史和血常规情况。经过仔细的核查,未发现明显的异常。然而,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:透析中心的灌流凝血患者数是入夏以来才开始增加的。尽管尚未有明确的线索,面对这一情况深感困惑的同时,我决定继续深入调查。
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科室,护士们的灌流操作一气呵成,整个过程非常流畅。然而,在透析液温度的设置上,我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问题。护士将患者的透析液温度设定为35°C。强压下震惊,我向护士老师询问温度调整的原因。她告诉我:“因为天气炎热,且考虑到患者体重偏胖,怕热,夏天调整透析液温度,为大家降温。”
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(2021版)建议透析液温度设定为35.5~37.5℃,临床上一般常为36.5℃。在和护士长老师交流后,我基本明确了问题所在。因为西北地区的饮食习惯,肉类摄入较多,因此患者常有高血脂的问题,如果透析液低温(35°C),就会增加灌流器的凝血发生概率。
因此,我建议血透室在常规患者的透析过程中,将透析液温度重新设置为36.5℃。之后未见此医院反映患者灌流治疗频繁凝血的状况,本次西北之旅圆满结束。
案例心得
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遵循指南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。每一次的探索和思考都有意义,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专业的道路上,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。
参考文献:
[1] 国家pg电子游戏app脏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.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(2021版).国卫办医函〔2021〕552号.2021年11月8日.
[2] 王志刚,血液净化学[M],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0,58-60.